冶煉
    
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鋼錠模
        
      
    
    鑄錠過程中出現缺陷呈現狀態及原因
    
      
    
  
| 缺陷種類 | 缺陷名稱 | 呈 現 狀 態 | 產 生 原 因 | 備 注 | 
| 表面缺陷 | 鋼錠縱裂 | 沿鋼錠縱向產生的裂紋 | ① 、鋼錠模形狀不當 ② 、錠模修整不良 ③ 、澆注速度過大 ④ 、鋼錠澆注后冷卻方法不當 | 在鋼錠脫模時或鍛造初期易發現 | 
| 
 | 鋼錠橫裂 | 沿鋼錠橫向產生的裂紋 | ① 、錠模修整不良 ② 、斷流 | 在鋼錠脫模時或鍛造初期易發現 | 
| 
 | 掛 裂 | 在補縮冒口和錠身間產生的橫裂 | ① 、合金液熔化模壁造成粘模 ② 、保溫帽裝配不當 | 在鍛造前或鍛造中去除,則危害不大 | 
| 
 | 重 皮 | 鋼錠表面呈桔皮狀缺陷及重皮 | ① 、 鋼錠模 錠模壁凸凹不平,修整不良 ② 、澆注中,由于合金液的波動造成鋼錠表面的皺紋 ③ 、澆注時合金液飛濺在模壁上而形成的 | 在鍛造中易產生表面折痕 | 
| 內部缺陷 | 非金屬 夾雜物 | 易出現在鋼錠水口端的表層附近,中心的沉積堆區及鋼錠冒口端的肩部處 | ① 、在冶煉和鑄錠過程中產生的殘留 在鋼中的氧化物、硫化物硅酸 鹽等非金屬夾雜物 ② 、耐火材料的溶融混入 | 鋼錠中存在非金屬夾雜物是不可避免的,但對質量要求高的鋼種應嚴加控制 | 
| 
 | 夾 渣 | 大多數出現在鋼錠水口端,用肉眼可見的非金屬夾雜物 | ① 、在冶煉和鑄錠過程中生成的氧化 物、硫化物等非金屬夾雜物, 在鋼中粘連聚集 ② 、而火材料的溶融混入 | 通常用肉眼、磁粉探傷著色探傷等方法可查出 | 
| 
 | 夾 砂 | 在鋼錠表層及水口端產生的大型夾雜物 | ① 、耐火材料或爐渣的混入 ② 、耐火材料(出鋼槽、盛鈉桶、真 空槽湯道、保溫帽內襯)在鑄錠 過程中落混入 | 主要是外來的宏觀夾雜物 | 
| 
 | 鬼 線 | 在機械加工中,出現在鍛件表面 | ① 、 S 、 P 去除不良 ② 、鋼錠模形狀不當 ③ 、鍛造工藝及操作方法不當 | 一般大鍛件不可避免,但注意在偏析嚴重時易伴隨著二次缺陷 | 
| 
 | 偏析裂紋 | 在鍛件的偏析部檢查出的發裂狀的缺陷 | ① 、 P 、 S 及 H 含量過高 ② 、鍛后冷卻不當 ③ 、去氫處理不佳 | 在大鍛件上常以非金屬夾雜物為起點 | 
| 
 | 氣 泡 | 在鋼錠表層及內部的球狀形或圓柱形的空隙 | ① 、除氣、脫氧不充分 ② 、錠模內壁的銹被還原而產生的 ③ 、澆注時模壁附著的飛濺物、氧化 物與上升的合金液接觸而產生氣體 ④ 、出鋼槽、盛鋼桶湯道及保溫帽內 襯的耐火材料干燥不充分而產生的 | 通常易在鋼錠的表層局部出現 | 
| 
 | 縮 孔 | 出現在鋼錠冒口端的中心缺陷 | ① 、保溫帽補縮效果不足 ② 、由于錠模不當(錐度、高徑比形成的二次縮孔 | 與氣泡性質不同 | 
| 
 | 疏 松 | 沿鋼錠的中心存在的孔隙或不致密組織,多與非金屬夾雜物共存 | ① 、鋼錠形狀(冒口量、高徑比、錐度)不當 ② 、冒口保溫不當 ③ 、澆注溫度過高及氣體、夾雜物過多 ④ 、鍛造效果不佳 | 可通過有效的壓實法壓合 | 
| 
 | 異金屬 | 
 | 由于澆注不當,將異種金屬掉入鋼錠 | 
 | 

冀公網安備13098102000568號
 
